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他背着剑袋,步伐坚定,眼神中既有学者的专注,也有运动员的锐利,他就是费若秋——从法国职业击剑赛场转战常春藤名校的“剑客学者”。
从花都到纽约: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2024年巴黎左岸的击剑馆里,费若秋刚刚获得法国击剑联赛最佳青年运动员奖,所有人都预期这位22岁的新星会继续职业道路,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主修体育管理与数据科学。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暂停职业比赛,”费若秋在哥大击剑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但对我而言,这不是暂停,而是拓展,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更是如何思考,我希望将这种思维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
费若秋的教练雅克·马丁从法国通过视频电话告诉我们:“我执教二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他的选择令人惊讶但不意外,因为他总是超越人们的期待。”
跨洋平衡:学术与击剑的双重挑战
哥大校园里,费若秋的生活严格按计划进行:早晨6点训练,上午课程,下午图书馆,晚上再次训练,他保持着职业运动员的纪律性,同时应对着常春藤联盟的学术压力。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哥大的学术要求极高,而我又不想放弃击剑训练,我必须每分钟都有效利用。”
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瓦特表示:“费若秋为队伍带来了职业水准的技术和国际视野,虽然他目前以学业为主,但他的训练态度依然如职业运动员一般严谨。”
费若秋的同学们也对他的双重身份感到敬佩,同为体育管理专业的莎拉·约翰逊说:“你经常看到他在图书馆角落里分析击剑比赛数据,然后将同样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课堂案例,他真正连接了理论与实践。”
文化桥梁:东方底蕴与西方训练的交融
费若秋出生于中国,15岁赴法接受击剑训练,如今又在美国求学,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击剑风格和思维方式。
“中国的纪律性、法国的艺术性和美国的数据驱动方法,我都吸收了一些,”费若秋微笑着说,“这种融合让我更全面理解这项运动。”
他特别提到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理念如何影响他的选择:“击剑不仅是身体动作,更是思维活动,我想通过学术研究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项运动,然后用这些知识回馈击剑社区。”
费若秋正在开发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击剑训练辅助程序,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击剑战术分析。“这是我将学术与实战结合的尝试,”他解释道,“程序可以帮助运动员分析动作模式和战术习惯,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

未来愿景:重新定义运动员身份
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费若秋目光坚定:“我希望证明运动员可以同时是学者、创新者,现代体育需要这种多元化人才。”
他计划在完成学业后重返职业赛场,但不仅仅是作为运动员:“我想创建一家体育科技公司,专门开发击剑训练和比赛分析工具,长期来看,我希望能够促进击剑运动的全球发展,特别是在亚洲和北美地区。”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彭宁顿评价道:“费若秋体现了21世纪学生运动员的新形象——不仅在赛场上出色,在学术和创新领域也同样优秀,他的跨文化背景和多元能力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超越赛场:击剑哲学与人生思考
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只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人生重心的拓展,在他看来,击剑与学术有深层相通之处。
“击剑就像移动的国际象棋,需要策略、预见性和瞬间决策,”费若秋沉思道,“而数据科学则是通过模式识别预测未来,两者都是关于在复杂系统中找到最优解。”
他最近在修读一门哲学课程,探讨东方武术哲学与现代体育科学的关系。“这些思考帮助我以全新视角理解击剑,”他说,“我希望将来能就此写一些东西,分享给其他运动员和教练。”

费若秋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运动员思考体育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他已经收到多个邀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体育不应该与教育分离,”费若秋强调,“尤其是击剑这种充满智力元素的运动,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展示另一种可能性——你可以同时追求学术卓越和体育成就。”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剑袋和书包,准备前往图书馆完成一份关于体育数据分析的作业,然后进行晚间训练,他的哥大求学之路还在继续,每一步都坚定而从容,正如他在剑道上的步伐一样。
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之旅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代表着新时代运动员对多元发展的探索,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费若秋正用手中的剑和自己的行动,划出一道独特而精彩的人生轨迹。
